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3 17:05:06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

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中,我既为高一(3)班62名学生的全员参与、讨论激烈、勇于回答而欣喜,也为自己设计课堂的不足和讲课时的紧张而遗憾。结合上课实践,我想谈谈教学中的“足”与“不足”。“足”主要有四方面:

一。 语文课堂是有温度的

课堂是有温度的。教师要用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以唤醒学生、感染学生。因此,在讲课伊始,我采用了干净利落的激情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过的“说客”形象,自然过渡到能言善辩的主人公“烛之武”,以启发学生高效地进入文本。

二。 走进书声琅琅的课堂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语感的,也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也是审美的。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考察。因此,本节课共设计了4次朗读,刚刚接触文本的朗读;分析完之后的朗读;扩展提升的朗读,以及最后的自我朗读。

三。 走进活动充分的课堂

1.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实践者和承担者。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而充分,是新课堂教学生命力之所在。在我校“1121”高效课堂模式的倡导下,我设计了一组讨论活动,共4个问题,10分钟。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巡视、督查、点拨,以期全员参与,并让他们有共识,有碰撞,有质疑。

2.充分地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上课之前,我在给学生说学校领导要听我们班的公开课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大家相信我,我也会相信大家”。这群可爱的孩子,在课堂的表现——朗读时声音的洪亮、下课后送给我的掌声,让我惊讶之余,也让我感动。

四。走进拓展提升的课堂

语文课堂呼唤深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老师曾说过:“教师须用勤勉作桨,用书籍作舟,用燃烧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广度中向着语文课堂的深处漫溯——最终让课堂、让师生共同拥有的,一定是高度”。在让学生畅所欲言“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后,紧接着又展示了名家点评,以期学生通过诵读,更深刻地理解烛之武游说时的“不卑不亢”、“委婉含蓄”和“步步深入”。

“不足”之处主要有五方面:

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高效性,我将学生按照座位划分了A/B/C三层。现在细想,竟有“三六九等”之感,没有完全、高度地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要高度地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二。课堂掌控能力不够。前面几个环节进行地非常顺利,到最后,时间多出2-3分钟,我只是让学生进行“没有要求、没有目的”的自读,以致声音稀落,效果不是很好。

三。板书不清晰,不条理。板书是文本的线索,也是学生梳理知识、掌握知识的脉络。课前,需要对板书精心设计。而这一块,恰恰是我所忽视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字迹不够艺术,也就称不上“美的享受”。

四。课堂上对“言”落实地不够全面。“言”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石,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等都要面面俱到,不可只讲“学生之不会”。

五。文章切入点不够灵活。整堂课以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为主线,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秦伯心理活动的揣摩。全国优秀教师王君在《十年岂能磨一剑》中写道:大片《英雄》中论剑道最高的境界不是剑在手中、剑在心中,也不是人剑合一,而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最好的教法是教无定法。以任何一个切入点进入文本,都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每一篇课文都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而个人所得却不尽相同。我将竭尽全力,力求每节语文课堂都能关注每一双期待的眼神,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享受知识的愉悦时光!而要达到这一境界,离不开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教师理念的进步,教师自我砥砺的成功。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虽然退居幕后,选择适时现身,但是在课外备课中,教师绝对是一个主动者,是一个积极建构与科学预设的人。它需要教师时时充电,时时反思,时时进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2

作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教学,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有学习难度的,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初中语文在教学上没有对语文语法进行落实,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显得很被动,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纵深开展。同时,作为新教师缺少初中的教学准备,很难做到把初高中的教学有效的联系起来,这样在教学中就需要注意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此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知识点的不遗漏及知识点的衔接。

为了更加细致的分析自己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下面,我简要的列出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首先进入文本,让学生分成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朗读,并进行对比、点评。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的特色少不了朗读,这是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要突出的一个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也需要重视语文的语感培养,同时在阅读中提炼出文章的内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我抓住一个线索——就是:退!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即①为什么要退? ②谁去退? ③怎么退? ④退的结果如何?从这个角度走进文本,进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分析等等。

3、在课文进行到最核心内容,即烛之武怎么退秦师这一部分时,又要求学生继续朗读课文,并且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相应的语气,节奏,感情基调等方面的提示信息,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朗读训练。

4、本课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就是讨论烛之武能够说退秦师所运用的游说艺术。深入分析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更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题,并且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谋略的存在的出发点和原因等等。可以适当的扩展,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中能够有自己的思考。

5、最后讲到晋文公被迫退兵,分析其退兵的最根本原因,从中归纳总结主旨,引导学生把握叙事结构。进而从课文学习中得到些体会,如写作中,或者口语表达中能够学以致用。

到这里,这是在汇报课设计中所希望展示的所有教学内容。从中可以发现的问题如下:

1、教学在备课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三维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备教案,备教材,更主要的就是备学生。所以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而实施教学计划,尽管这是一堂教学汇报课,但是却不应该因此打乱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切忌过急、过快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主,和忽略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即我在本节课授课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作为我的展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渗透, ……此处隐藏12990个字……生联读、寻读已学篇目《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还让学生扩读《左传》中《宫之奇谏假道》、《秦晋殽之战》等文章,指导学生从正面例子分析烛之武、触龙、邹忌、宫之奇说辞的精妙、成功的原因,还从反面例子吸取蹇叔哭师的经验教训,由此使学生讲学内容变得丰富而不单一,多元而不单调,举一而能反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识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当然课文的讲解要有机联系,而不是信马由缰。试想想看,同样四五十平方课堂,同样45分钟单位时间内,你就课讲课,就文学文,人家联系有方,拓展有术,你漫天撒网,面面俱到,大讲名词术语,概念结论,人家主次分明,由博反约,驭繁于浅,深入浅出,所得异同,谁高效谁不高效,明眼人且不一见即明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4

做了一节新课程研讨课——《烛之武退秦师》,做完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首先力求打破以往文言文教学侧重教学“言”的局面,将重心放在“文”的教学上。整节课在一个中心任务的驱动下运行,那就是抓住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整节课都侧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问题为导引,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课下分组研读文言意思,自己解决文学常识、字音、注释等问题。通过设置:“为什么退,怎样退,退的结果”,“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探讨烛之武成功的原因及意义”等问题,并通过课本剧的演出,逐层深入地推进课堂教学流程,让学生的学习流程逐步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处于上升趋势。

应该说这节课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探索,一种尝试,一种创新。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预设充分,在学生困惑时适时点拨,穿插相关资料,拓展教学容量,开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从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看,我是在努力尝试将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对接,为学生搭了一个平台,让学生一下子站位很高,不再感到文言文可怕,而是把文言文当作学之有趣,用之有益的事去学习。就是感觉学生的活动我应该再能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不足之处还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5

本学期初,我在高一三班上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二节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订正、讲解课后练习题和配套练习册题。这节课任务单一,但内容很多,课后练习题5个,练习册题15个,这些题合起来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

一、这节课安排的一个成功之处

安排督促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题,课堂上老师先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做题情况,知道了学生疑惑在哪里,做错了哪那些题。这样就有利于老师的讲解对症下药,讲解就有重点,保证了重点的教学时间。课后练习题一中有四小题——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郑?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例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国进攻?

这几个小题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基本能做上,而练习册“要点扫描”的内容就有这几个题的准确、全面分析。“要点扫描”的内容有三点:

1、品味精妙的游说艺术;

2、理解文章突出重点、恰当剪裁的手法;

3、体会文章构思的精巧。

所以,在提问学生逐题回答后,就让学生自读“要点扫描”来自我订正课后练习。这个环节一箭三雕,它将课文鉴赏分析、课后习题订正、练习册知识阅读三合一进行。而且无须老师黑板书写,无须多媒体幻灯投放,无须老师滔滔口舌之劳,无须学生专作笔记,却节省了许多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本节课一失误处

在讲解订正练习册第5小题时,有“之”的用法解析,题中例句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句中“之”用法相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 “行李之往来”是主谓结构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学生理解有点困难,我就重点讲了“之”的这个用法,又举了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狼之并驱如故”(《狼》),并做了句子成分分析,指出“师道之不传”、“两狼之并驱”是主谓结构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又指出题中“臣之壮也”、 “行李之往来”与“师道之不传”、“两狼之并驱”的主谓短语在全句中语法成分有异,前两者作时间状语,译作“臣壮年的时候”、“使者过往的时候”;后两者作主语译作“两只狼并齐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学生还不明白,又举了《毛遂自荐》中“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秦之围邯郸”也是主谓短语作时间状语。学生更迷惑了,于是只好又讲主语、谓语、状语三个成分的特点、意义,讲它们一般分别由哪种性质的词来承担。

如此复杂引申,越讲越多,越讲越难,加之陌生例句又要解释翻译,纠缠了10多分钟,貌似旁征博引,学生却越听越糊涂了。因为有些学生现代汉语词性知识、单句成分知识尚未完全掌握,所以老师讲得越清楚,学生听得越困难。在课堂上,我当时就观察到学生满脸迷茫的表情了。

三、这堂课的经验与教训

这堂订正练习课,经验在于:

1、练习题一定要学生先做老师后讲,不能像高三有时上课那样,当堂边做边讲。

2、让学生答题,学生补正,而后老师再酌情强调,尽量让学生多思考,自行解决问题。

3、老师备课一定要前瞻后顾,左牵右连,将一篇课文的所有内容备完再开始上课。比如练习册的“要点扫描”,有的老师可能置之不理,而在《烛之武退秦师》这课中,“要点扫描”恰是课后习题的答案,又是本课阅读鉴赏的讲解,这就是备了课本又备了练习册才知道的。课后练习题、配套练习册题往往是课文学习讲解的重点,我们在开始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就应该留意于此。

教训在于:难点要点拨,但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之“的这一用法,比较难,老师说到主谓之间,无意义,不译,就可以了。学生掌握到此,对题中的两个句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中“之”的理解和对全句的翻译是不存在问题的了。至于更深更复杂的知识,一部分学生现时可以理解,一部分学生待以后遇到该知识再逐步讲,慢慢掌握。一口吃不成胖子,欲速则不达。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欣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